真相一
唐山有哪些名人?
哪個地方都會出一些名人,河北唐山也不例外。
簡單舉幾個例子:
近代史人物李大釗,是唐山人。
李大釗
演員高圓圓,也是唐山人。
演員和導演薑文,是唐山人。
薑文
《還珠格格》裡面那個皇阿瑪張鐵林,也是唐山人。
皇阿瑪張鐵林
民國著名作家張愛玲,雖然出生在上海,但是她籍貫唐山,所以,也是唐山人。
抗日人士馬占山,出生在東北,但他籍貫唐山,也是唐山人。
馬占山
真相二
有哪些歷史古跡在唐山?
「清東陵」,就是在唐山。
對,就是1928年被孫殿英盜挖的那個清東陵,它位於唐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叫做「遵化市」。
清東陵在唐山,這裡埋葬著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鹹豐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後等人
清東陵距離北京市區125公裡,埋葬著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鹹豐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後等歷史人物。
換句話說,我們歷史愛好者們都熟悉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鹹豐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後,都沒有葬在北京,而是葬在河北唐山的清東陵。
真相三
「唐山」地名的來歷?
「唐山」為何叫「唐山」?
答案很簡單:因為市區確實有一座山,叫「唐山」。
這座山,就是今天唐山市區的「大城山」,這座山的舊稱,是「唐山」。
位於今天唐山市區的大城山公園,這座山古時候叫唐山
那麼,這座山在從前,為甚麼叫「唐山」呢?
對此,史料《灤州志》是這樣記載的:
「唐山在亮甲山西二裡,周回數裡,複嶺重崗。其東麓則陡河縈帶,有流泉十數道註之。相傳後唐李嗣源曾屯兵於此,立石城二百餘丈,基址尚在。又後唐薑將軍斬蛟有功,葬於此,後人建廟祠之。山以唐名,實由於此。」
簡單地說,就是「五代十國」之一的「後唐」皇帝李嗣源曾經帶兵駐紮在這裡,且後唐有個姓薑的將軍,在這裡斬殺了一種叫「蛟」的動物,所以,後人把這座山,叫做「唐山」。
不過,當地的文史學者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唐皇李世民帶兵徵伐高句麗的時候,路過這個地方,並且,在這座山以及周邊駐紮了一段時間,所以,後人把這座山,叫「唐山」。
目前這兩個說法,沒有定論,且由於年代久遠,可能已經很難考證。
不過,無論是哪一個版本,「唐山」的地名,或多或少,都和「大唐」或者「後唐」的朝代名字有關。
真相四
唐山是怎樣冒出來的?
唐山在晚清以前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原始村落,並沒有形成城市,唐山這個城市,其實是在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冒出來的。
為何在晚清洋務運動時期,會冒出來「唐山」這個新城市呢?
答案一說,你就明白了:因為開平煤礦。
歷史老照片:清政府在唐山開辦的開平煤礦
是的,可以說,沒有開平煤礦,就沒有唐山這個城市。
1878年,大清批準在開平鎮(今河北唐山市開平區)設立「開平礦務局」,正式採用西方辦法,大規糢開採煤礦,這個礦務局的負責人,就是晚清大名鼎鼎的洋務派官員:唐廷樞,廣東中山人。
唐廷樞
簡單地說,開平煤礦開辦之後,由於招工、招商、攜帶家眷等原因,突然來了很多的外地人,這個地方的人越來越多,短短一二十年的時間,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是後來被稱為「唐山市」的地方。
真相五
潘家峪慘案發生在唐山
抗戰歷史上著名的「潘家峪慘案」,也是發生在唐山。
1941年1月25日,坐標豐潤縣潘家峪(今天唐山市豐潤區潘家峪村)。據說是因為日軍在這個村子裡,搜出了抗日游擊隊活動的證據,所以,這一天,日軍包圍了這個村,屠殺了1230名村民,包括成年人、老人、小孩、婦女,都沒有放過。
這起慘案,就是發生在唐山。
圖一、圖二是潘家峪慘案中被日軍燒焦的村民遺體,圖三是幸存的村民收殮遇害者遺體,圖四是遇害村民的家屬報名參加抗日複仇隊
真相六
喜峰口大捷發生在唐山
抗戰史上很有名的「喜峰口大捷」,也是發生在唐山。
是的,鼎鼎大名的長城喜峰口,就是在唐山。
1933年3月11日至12日兩天,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附近的長城沿線,利用夜晚和淩晨等有利時段,突襲日本關東軍兵營,砍死大批日軍,取得大捷。
圖一、圖二是喜峰口大捷的油畫,圖三是大刀隊的歷史照片
我方的戰報是:500名大刀隊戰士,只有23名生還。關於殺死日軍官兵數字,我方內部戰果報告是四位數,不過,考慮到舊式軍隊的戰果報告可能有水分,所以殺死鬼子的人數,到底是四位數還是三位數,可能需要進一步考證。
不過,無論殺敵人數是四位數還是三位數,都不能改變「大捷」的定性,在當年,喜峰口這場勝仗,給全國人民,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
不久之後,中國作曲家麥新創作了人人都會唱的《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一般認為,這首歌就是受了喜峰口大捷的鼓舞,而寫出來的。
而當年這場壯烈而又血腥的戰鬥,就是發生在唐山。
真相七
灤州起義發生在唐山
作為辛亥革命歷史重要組成部分的灤州起義,也是發生在唐山,具體在今天唐山市下轄的縣級市:灤州市。
灤州,在清末時期,是大清新軍第二十鎮的駐地。
灤州起義,簡單地講是這麼回事: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在革命黨人彭家珍、吳祿貞、藍天蔚等人的策動下,駐紮在灤州(今唐山市灤州市)的新軍第二十鎮,通電全國起義,宣布灤州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
因為灤州離北京只有200公裡,所以,灤州第二十鎮起義,直接轟動了朝廷,讓載灃和隆裕太後,坐臥不安。旋即指示清兵出兵彈壓,雙方展開激戰。
在戰鬥中,由於第二十鎮內部出現叛變,清政府使出假裝談判的手段,把起義實際指揮官王金銘、施從雲等人誘騙出來,殺害,於是起義失敗。
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參加了灤州起義,這個人就是馮玉祥,不過,灤州起義中的馮玉祥,只是參加者,並不是決策高層。
灤州起義人物王金銘(上)、馮玉祥(下)
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在打擊清廷信心、促使各省獨立、鼓舞南方革命軍等各個環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近代史在完整講述辛亥革命的時候,無法忽略灤州起義。而當年這場起義,就是發生在唐山。
位於北京的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
真相八
為何會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
唐山在1976年發生大地震,導致242,769人死亡。
歷史照片:唐山夷為平地
這事的原因,沒甚麼好說的,唐山處在華北地震斷裂帶,所以,爆發地震,是地理位置決定的,自然現象,躲不掉。
下面這個圖,就是中國地震帶分布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山處於華北地震帶:
真相九
唐山大地震後為何不搬遷?
有朋友問:1976年唐山爆發大地震,為何在原地重建?為何不搬遷?
當年大地震之後,確實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擔心未來還會地震,要搬走,在附近找個地方建一個新的唐山。第二種意見是原地重建。
後來是第二種意見勝出,基本道理至少有以下幾個:
道理一:華北地震斷裂帶太大,很難找到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重建一個新的唐山,換句話說,在華北搬來搬去,哪都沒有絕對安全。
道理二:地震歷史研究發現:唐山1976年的大地震,是積累了幾千年的能量的釋放,換句話說,唐山上一次同一等級的大地震,是在幾千年以前,那麼同理,唐山假設有下一次同一級別的大地震的話,也需要積累很長時間的能量,所以在短期內不會再有大震。所以,大地震之後的唐山,反而是相對安全的,沒必要搬遷,原地重建即可。
道理三:全市搬遷,在外地建設一個新的唐山,耗費的國力太大,且後來在唐山建設的新房子,全部採取了高抗震標準,今天唐山絕大多數的房子,都能抗禦8級到9級的地震。
歡迎網友補充。
唐山萬達廣場,能抗9級地震
真相十
「馬拉火車」的歷史誤會發生在唐山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朝用馬匹拉火車」歷史誤會,也是發生在河北唐山。
許多歷史愛好者都聽過這麼一種說法:晚清朝廷在唐山修了一條「唐胥鐵路」,但是因為擔心火車「驚擾神靈、破壞龍脈」,所以鐵路建成之後,用馬來拉火車。
這個故事,一直被歷史愛好者用來批判清政府愚昧無知。
請問,這個歷史是真實的嗎?
答案是:假的。這其實是一個歷史誤會。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
在19世紀末的西方世界,用馬來拉鐵軌車廂,是正常現象,也是普遍現象。
如圖:在清末同一時代,西方國家在鐵軌上用馬拉車廂是常見現象,和愚昧不愚昧無關
甚麼?用馬在鐵軌上拉車廂,是普遍現象?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西方世界有火車,有鐵軌,但是呢,有些礦主、廠主、倉庫主等各種商人,有錢鋪鐵軌,但是買不起火車頭,或者覺得火車頭還不如馬方便省錢,所以呢,當時有些西方商人,在他們的礦上、倉庫邊、工廠邊,修了鐵軌,然後用馬來拉車廂,為甚麼修鐵軌呢?因為把車廂放在鐵軌上,順滑順滑的,馬拉起來格外省力,可以拉很重的貨。
是的,這就是為甚麼在19世紀末的西方世界,馬拉「火車」是普遍現象,準確地說,馬拉的不是「火車」,只是普通的小車廂,只是因為放在鐵軌上,屬於軌道車廂,馬拉起來省力。
當時在臺灣有個基隆煤礦,礦主學習西方人,從礦上修了一段鐵軌,一直延伸到碼頭,用馬在鐵軌上拉煤,比火車更省錢,所以當時呢,負責修建「唐胥鐵路」的唐廷樞這樣建議:
「若煤鐵並運,即須自築鐵路,方可大見利益,是臺北礦務,煤井未開,鐵路先已築成,正此之謂。蓋煤本不難取,所難者使其逐日運出費力。若能仿照臺北,築做用馬拖車小鐵路,非但煤鐵容易運出,即熔鐵鍋爐、拉鐵機器等重物,均無難運進矣」
全文不必看,大家只需要看我塗紅的這一句,我翻譯給大家看,意思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能夠糢仿臺北基隆煤礦,修一條小鐵路,用馬來拉車廂,那麼不但煤和鐵很容易運出來,即使鍋爐機器那些笨重的生產工具,也很容易運進去了」
可見唐廷樞建議馬拉火車,不是擔心破壞龍脈,而是因為要借鑒基隆煤礦的成功經驗。
不過,當時朝廷確實有守舊派擔心火車會「驚擾祖宗、破壞龍脈」,所以,李鴻章向朝廷請示為開平礦務局(位於唐山)修建一條小鐵路,他特意說明:用騾馬來拉運煤炭,由於是馬拉,所以不冒煙、不鳴嚮,也不會破壞龍脈,清廷同意了。
然而,雖然李鴻章對「馬拉火車」的解釋是「不破壞龍脈」,但是,在礦上用馬拉「火車」這事本身,在當時的世界上,並不是一個荒唐的行為,而是一種普遍的、經濟合理的做法,而並不是基於愚昧,換句話說:在當年,對於小型的運煤鐵軌而言,用火車頭拉車廂,用馬拉車廂,都是科學的備選方案。
好了,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了:
總結一:在19世紀末的西方世界,馬拉火車是正常現象,不是荒唐,也不是迷信,而是簡單的經濟計算結果。
總結二:臺北基隆煤礦糢仿西方,也在礦上修了小鐵路,用馬來拉車廂運煤。
總結三:當時負責修建「唐胥鐵路」的唐廷樞,在主持修建唐胥鐵路的同時,另外提出來:修小鐵路,仿效臺北的基隆煤礦,用馬拉車廂,經濟,便捷。
簡單地說,就是這麼回事。總之一句話,清末的中國在鐵路上用馬拉車廂,不是荒唐,也不是迷信,只不過是糢仿西方通行的其中一種經濟行為。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