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極簡史

戒指極簡史

 

前段時間網傳,「一生只能買一次」的某大牌真愛鑽戒,只要消費五百元就能抹除消費記錄再次購買,引來網友們一陣唏噓。

雖然這些消息未必屬實,但是至少證明了現代人對戒指的重視。它寓意非凡,代表著浪漫的愛情,代表著一生只愛一個人的承諾。

宋 徐崇矩 《仕女撲蝶圖》(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那麼,「戒指」這一物件究竟從何而來?它有著怎樣奇妙的歷史?不妨讓我們一起走進戒指的前世……

遠古·骨之戒

五千多年以前,當人類還處在原始社會,「戒指」就已誕生。那時,它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名字,只是佩戴於人們指上的一個環狀物件。

1959年,考古學家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龍山文化墓葬中發現了二十枚指環,其中有幾枚仍然佩戴於死者的指骨上。

新石器時期 骨戒 大汶口龍山文化墓葬出土

這些指環類取材於天然的獸骨、牙骨、玉石等,雖然工藝簡單,但制作精良,表面被打磨光滑,有的還鑲嵌有綠松石。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戒指」。史書上還沒有關於它的記錄,它便已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殷商·英勇之戒

《詩經·芄蘭》雲「芄蘭之葉,童子佩韘」,說得是芄蘭葉子卷成筒狀,就像是童子所佩戴的「 」。

所謂的韘,是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飾物。它最早出現於殷商。《說文解字·韋部》註釋為:「韘,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它是一種由玉、骨、木等材料制作的指環,為古人射箭之用。

戰國 玉韘形佩 阜陽寧老莊尚莊楚墓出土

由於弓弦較細,反複拉曳容易導致大拇指磨傷,將這種特殊的戒指——韘佩戴其上,便可以有效起到保護作用。它的形狀和作用都類似於今日所說的「扳指」,因此也被看作是扳指的鼻祖。

清 乾隆題詩青玉雞兔紋扳指 故宮博物院藏

婦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她英勇善戰,帶領軍隊擴展疆土,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在她的墓葬中,就發現了一枚「玉韘」。它的形狀如短管,一端平齊,一端斜口,上面彫有精致的獸面紋飾,獸面下有二個小孔,可以穿著細繩縛於手腕。

商 玉韘 殷墟婦好墓出土

這枚小小的「玉韘」穿越四千多年的時光來到我們面前,可見在那時,戒指已廣泛制作和使用,只不過它並沒有關於愛情的寓意,而是更多作為軍事用途。

秦漢·禁戒之戒

到了秦漢時期,戒指有了新的稱呼「 約指」。除了字面意思「環束於指」,它還有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毛詩箋》中記錄了一段話:「古後妃群妾,以禮進禦,女史書其月日,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環退之;當禦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禦者著於右手,謂之手記,亦曰指環。」

元 佚名 《宮女游園圖立軸》(局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甚麼意思呢?簡單來說,戒指是「進禦」的標識。

每每夜晚降臨,皇宮的後妃們排成一隊等待臨幸。女官按規矩分發「指環」。來大姨媽的給金環一邊涼快,適合侍寢的給銀環戴於左手進禦,已被臨幸的戴右手,下次再來。如此省時省力,還非常科學、公正。

西漢劉向所著的《五經要義》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古者後妃群妾禮禦於君所。女史書曰授其環以進退之。有娠則以金環退之,當禦著以銀環進之」。

後妃們用戒指代表「避忌」,有身孕或其它特殊情況不能侍寢的,將金環套在左手,以避免帝王的臨幸。平時,則用銀環套在右手表示「正在服務區」。

北魏 嵌藍寶石金戒指 洛陽博物館藏    圖片源於@動脈影

婦女們佩戴它並非為了炫美,而是起約束、禁戒之用。許多學者認為,這也是後來「戒指」一稱的由來。

當然,還有一些關於戒指的含義也開始流行起來。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將戒指與鬼魅聯繫起來,在《春秋繁露》中寫道:「紂刑鬼候女,取其指環五。」他認為戒指是鬼神所戴之物,能驅魔辟邪、減災減厄。

唐·靈異之戒

戒指所承載的靈異意味一直延續到唐朝,各種與戒指有關的鬼怪傳說層出不窮。

北齊顏之推編著的志怪小說集《集靈記》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王諿,琅琊人也。仕梁,為南康王記室。亡後數年,妻子困於衣食。歲暮,諿見形謂婦曰:「卿困乏衣食。」撇裻與之酒,別而去。諿曰:「我若得財物,當以相寄。」後月,小女探得金指環一雙。

王諿是顏之推的琅琊老鄉,他死後,鬼魂見到妻女生活艱辛,便托夢說,我如果發了財,一定寄給你們。不久後,女兒果真翻出了一對指環。

更駭人聽聞的鬼故事,可見於南朝梁任昉編的《述異記》:

晉有士人買得鮮卑女,名懷順。自說其姑女為赤莧所魅。始見一丈夫,容質妍淨,著赤衣,自雲家在廁北。女於是恆歌謠自得,每至將夕,輒結束去屋後。其家伺候,唯見有一株赤莧,女手指環掛其莧上, 芟之而女號泣,經宿遂死。

晉朝有一個士人買了一名鮮卑女子,名叫懷順。懷順說她姑媽的女兒被一棵赤莧菜精迷住了。起因是,有一日那女子遇見了一位風度翩翩的成年男子,男子說他家住在廁北,那女孩便著了迷似的,每到天黑就穿戴整齊到屋後去見那男子。她家裡派人窺視,卻沒有看見男子,只見一棵赤莧菜,女孩的指環掛在莧菜的莖上。割除莧菜後,女孩嚎啕大哭,過了一夜就死了。

南宋 林庭珪 《五百羅漢之施飯餓鬼》(局部)波士頓美術館藏

諸如此類的故事數不勝數。在這些故事的語境中,戒指無一不帶著神祕的色彩,作為一種靈異的元素出現。但是,至唐朝時,也有一種更加清新脫俗的戒指含義出現在詩歌中。

「念子還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翫,循環無終極」這首詩出自唐代李景亮所著傳奇小說《李章武傳》:

李章武系事告歸長安,與王氏子婦殷勤敘別,章武留交頸鴛鴦綺一端……子婦則答白玉指環一雙,贈詩曰:念子還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翫,循環無終極。

小說中,李章武與王氏子婦分別,兩人戀戀不舍,互贈信物,其中,子婦所贈的便是一枚「白玉戒指」。

唐 藍寶石戒指 都蘭縣博物館    圖片源於@松松發文物資料君

在這裡,戒指不再與鬼魅和靈異事件相關,而是以一種定情信物存在——圓環的形狀代表著「循環無終極」的意義,暗含著情人之間相思無絕期的綿綿情意。

戒指漸漸去魅,它從一個魑魅魍魎的世界,兜兜轉轉來到了人間,開始見證情人們的愛恨別離。其中,最為纏綿悱惻的莫過於唐代範攄《雲溪友議》中記載的韋臯與玉簫的愛情故事:

唐西川節度使韋臯少游江夏,止於薑使君之館。薑家有婢名玉簫,與韋臯相愛。韋臯省親辭歸,贈玉簫玉指環一枚。一別七年,玉簫因韋臯無音問,絕食而死,殯時著玉環於中指。後來韋臯又得一歌姬,也名玉簫,中指肉環隱出,知為玉簫再世,與她團圓。

詩人韋臯游歷江夏時與小婢女玉簫結下情緣,分別之際,兩人約定短則五年、長則七年便成親,並留下一枚玉指環作為信物。然而七年過去,玉簫未等到韋郎,鬱鬱而終,玉指環隨葬入墓。韋郎歸來,見佳人已殞,肝腸寸斷。多年之後,韋臯納一小歌姬,亦名玉簫,她的中指有環形凸起,正是昔年信物指環的樣子。

宋、明、清·愛情之戒

唐時的人們賦予戒指的一絲愛情的溫情,為宋代以後戒指發展成為婚姻嫁妝奠定了基礎。

將戒指與婚姻聯繫在一起,最初源於胡俗。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發,同時也帶來了民族文化的大交融。

《晉書·大宛國傳》雲:「其俗娶婦先以金同心指壞為聘」,可見,戒指和婚姻已經有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太平禦覽·外國雜俗》亦有相關記載:「諸問婦許婚,下全同心指環,保同志不改」。因戒指是個同心圓,代表永結同心,所以胡人們將它用於婚配。」

宋朝以後,戒指作為婚配信物的風俗在民間流傳開。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嫁娶」條載:「且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鋜、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無金器,以銀鍍之。」

北宋 刻花銀戒指 浙江博物館藏

這裡的「金鋜」便是指金戒指。富貴人家娶親時,必須準備聘禮「三金」,即金戒指、金手鐲、金帔墜,以表達夫家對未來兒媳的重視和喜愛。自此,戒指正式作為民間嫁娶風俗的標配登場。

元代關漢卿的戲曲《望江亭中秋切鱠》第三折中,譚記兒只身一人勇闖虎穴,憑借著機智神武,騙走了楊衙內的金牌、勢劍、文書。其中,有這樣的一句臺詞:「衙內見愛我,與我打戒指兒罷」的臺詞。這是「戒指」一詞首先出現在文本中,它的含義亦與男女婚嫁和愛情有關。

明代 嵌寶石戒指 河南鶴壁市博物館藏

明代出土的戒指頗多,金龍頭連珠戒指、銀鎏金嬰戲紋戒指、金鑲寶葫蘆戒指……然而,在當朝法典《大明會典》羅列的「皇帝納後儀」禮單中,頭飾、鐲釧、耳環、面花、玉佩玎璫、霞帔墜頭等首飾一應俱全,卻無戒指的蹤影。

直至清代,隨著滿族文化進入中原,戒指才得以進入官方聘禮清單。《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順治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定婚娶之制:

「和碩親王、及和碩親王未分家之子。婚娶,行納幣禮……金項圈一、合包一、大簪三枝、小簪三枝、耳墜一副、戒指十枚。」「世子、多羅郡王、及世子、多羅郡王未分家之子……合包、簪、耳墜數量同上,戒指八枚。」「多羅貝勒,及多羅貝勒未分家之子……戒指六枚。」「固山貝子未分家之子……戒指四枚。」

戒指作為重要的聘禮之一,直接與主人的地位尊卑掛鉤,是彰顯身份的金銀首飾。

清 金鑲珍珠戒指 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源於@動脈影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戒指也開始作為訂婚的紀念物。徐珂編著的《清稗類鈔》中明確記載:「大宛娶婦先以同心指環為聘,今乃以為訂婚之紀念品,則歐風所漸也。」

如今,戒指的所蘊含的婚戀意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無需過多闡釋。

清 白金鑲藍寶石 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源於@動脈影

縱觀戒指發展的歷史,從一枚深埋於土地的原始骨戒,到具有著神祕力量的靈異之物,再到寄托著人間真摯愛情的信物,人類為它註入了無限的蜜意柔情,使原本冰涼的物件變得有溫度,有故事。

這或許便是古人的浪漫,也是人類刻在骨子裡對美好的執著追求。

 

參考資料:

《戒指小史:從宮廷標識到大眾信物,一件剛柔並濟的文化載體》國子監小祭酒

《中國古代戒指文化小考》李芽

《唐代的戒指(上)(下)》黃正建

《趣說古代戒指定婚風俗》潘春華、潘莉莉

《「戒指」起源與愛情無關》神州民俗(通俗版)

《戒指為何稱為戒指?》珠寶匠家的J先生

 

來源:博物館丨看展覽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