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明華
傳統命理學是古代發展起來的以一個人的出生時間為依據,去描寫和預測人的命運的學說。在中國古代有兩個通過出生時間來研究命運的流派,即:八字命理學和紫微斗數命理學,兩大流派成熟的年代大約都在北宋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紫微斗數命理學是隨佛教傳入中國改造而成的,八字命理學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命理學。追溯兩個流派的源頭都與古代天文學和星占學有關,但推理依據卻有很大的區別。
八字命理學是以中國古代形成的陰陽五行學說、運氣學說為依據,以天干地支符號系統為工具,來解讀一個人出生時間的「 八字 」符號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來體現一個人的吉凶禍福。而紫微斗數命理學是依據一個人出生時間的天象,佔測一個人一生的窮通禍福。誠如王亭之先生所說:紫微斗數缺乏有深度的理論,目前還只是一種含有神秘色彩的術數,而八字命理學在歷代先賢們的深刻解讀和闡發,已經具有很強的學術性,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未能登上學術殿堂,但在中國民間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中間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學術氛圍。
八字命理學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八字命理學蘊含的信息量較大。涵蓋一個人的生命潛質以及生命軌跡,包括性情、事業、親屬,環境,富貴貧賤,壽夭、病災等等信息,這是其他預測學科不能比擬的。二是八字命理學預測的準確性較高,其準確性歸結於古聖先賢對宇宙運行、天地自然之氣的流轉變化規律的認知,客觀的定位和描述了自然之氣與人體的對應關係和相關性。八字命理學涵蓋的信息量大,預測準確率高,是因為具有嚴謹的邏輯進程和完整的理論體系。
本教程介紹的就是在傳統八字命理學的理論基礎上,結合當前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提取和整合了符合社會現實和具有時代特徵的命理學推演體系。在這裡我們來簡略了解一下傳統命理學的發展歷程。
傳統命理學發展可概括為「 五大歷史階段 」,階段的劃分是以各個歷史時期命理學研究的重點和重大理論成果劃分的;
第一階段從上古時期開始,最晚結束於唐初。為孕育和草創階段。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由於先民們對命運認知和探究的慾望,以及天文、曆法之學的成果,為術數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源泉,在此階段出現了以出生時間為預測基礎的各種簡略的方法。
第二個階段最晚開始於唐中期,結束於南宋中期。是四柱預測體系的確立階段。以《李虛中命書》的出現為標誌。具體方法以年柱為切入點,六十花甲納音喻象為推理工具。
第三個階段是南宋末年至明中期,是八字命理學標準模型確立階段。以《淵海子平》和《三命通會》成書為標誌,是命理學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它以日元為切入點,對四柱進行整體分析,專註五行生剋及十神關係分析,淘汰了納音為主的方法,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八字命局標準模型。
第四階段從明末至清末,是理論深化階段。在標準模型基礎上從不同視角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病藥、形象、格局、調候四大學派,同時亦有很多其它著述出現,發展和豐富了標準模型的理論和方法。
第五階段是民國初年至今,可稱為總結轉型階段。此時期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都發生了數次重大的變革,西方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也嚴重衝擊了傳統命理學。科技的進步也使命理學得到了與以往形式不同的發展。命理學於此一時期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並探索了與時代背景變換相適應的新思路、新方法。
孕育草創階段
四柱命理學孕育草創階段是從上古至唐朝初年。上古時代中華先民創造了一系列文明,如曆法、文字、法天敬祖、祭祀禮制等等。構建了天、地、人全息文化模型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於命的觀念,起源很早,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在先民們的觀念裡命即天命,告別了野蠻時代而步入文明時代的先民們,面對自然界的淫威,不得不把自身的安樂寄託在種種神靈的庇護之上,逐漸有了用燒炙龜甲或牛胛骨出現的裂紋來判斷吉凶的占卜類方法,以及到後來的《周易》的占筮等法,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先「 卜 」而後行,其目的在於了解自身的命運,進而求得趨吉避凶的結果。占卜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未來,尋找對策,解決實際問題。雖然占卜的工具簡陋,答案簡單,但是,以求趨吉避凶的算命觀念無疑是真實的。
當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先哲們從宗天神道的觀念裡把思想轉移到了天人之間,產生了從神本向人本的巨大轉變。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態度是「 敬鬼神而遠之 」,然而,在他躊躇滿志、周遊列國、竭力推行自己的政治宏圖卻四處碰壁之後,終於感悟到在屬於人的層面之上,還有一種不可抗拒的無意識的主宰力量——這就是命運之天。孔子曾感慨「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種超越了個人能力的主宰力量就是命吧!他坦然地承認了命運的存在,承認個人的行動和願望無法擺脫命運的控制。他又說「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雖然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命的觀念,但並沒有出現真正的關於命運的研究。
先秦時期擺脫了傳統神學束縛發展起來的人本哲學,又被西漢董仲舒的「 天人感應論 」,拉回了神學的軌道,這個回流受到了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嚴厲抨擊:「 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凶者,命也 」「 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兇,或性惡而命吉 」(《論衡•命義》)。這就是說,人的品性善惡,是性;人的富貴貧賤是命。兩者是兩回事,沒有必然因果關係。繼而他創造性的提出了「 氣一元論 」學說;他說「 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萬物自生,皆禀元氣 」;「 俱禀元氣,或獨為人,或為禽獸,並為人,或貴或賤,或貧或富 」;「 夫禀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 」;「 人生性命當富貴者,初禀自然之氣 」等等的關於命運的闡述;這成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徹底的自然定命論。
東漢以前,先民們對於命運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和觀念,雖然術數非常盛行,但還沒有以出生時間為標記,預知個人命運的成熟理論。但此時相繼出現並廣泛應用的陰陽五行學說,五運六氣學說、干支符號系統、擇吉術和術數活動等,為命理學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和理論支持。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頒布的官方曆法,「 四分歷 」的正式實施,使八字命理學有了一個可以分解或研究的對象——以乾支標記年月日時。這裡,還蘊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即乾支表示法是僅作為一種計時的符號,還是同時是天地五行之氣旺衰的表示?如果是後者,則乾支計時法同時也是一種宇宙五行氣場的「 天氣預報 」。此假設若能成立,則會使人們對中國古代的科技進步程度做出顛覆性的新結論,進而產生諸多重大的影響。但這個問題超出本文範圍,恕不贅述。
自東漢起,就有了四柱的結構組合,人們開始依此尋找某種對應關係。初期,把命局的八個字看成相互獨立存在的,從中找出跟生活中的一些事實之間的某種對應關係是人們的一種嘗試。比如祿命法引用擇吉術的神煞系統,以年柱為主,對照日、時柱取神煞的論命方法,探索其中的對應關係進而求得某種對應規則,形成了命理研究中最初的統計分析。
此後,隋朝開國公蕭吉的《五行大義》的出現為命理模型分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雖然不是一本命理專著,但它匯集了先秦到隋代有關五行的論述,詳細的定義和總結了五行生剋、四時用事、五行旺衰十二宮和刑衝合害的法則,至此,五行生剋成為命理學的基本原理已見諸於世。當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南朝醫藥家陶弘景,唐初著名天文學家、陰陽學家僧一行等人也對命理學有過傑出的貢獻,但可惜著述散佚,使今人對命理學發展的進程無法進一步前推,實為憾事。從文字記載來看,至初唐時期,暫不能判定曾形成真正的命理推理模式。
在這個漫長的歲月裡,先民們始終沒有停下探求的腳步,對於命理學後期的發展和深化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當時光步跨入唐朝中期,到了李虛中時代,一個初步完整的論命系統終於出現了。
四柱命理推理體系確立階段
四柱命理推理體現的確立最晚開始於唐中期,最晚結束於南宋中期。
以晚唐《李虛中命書》的出現為標誌,具體方法以年柱為切入點,六十花甲納音喻象為推理工具。 《李虛中命書》是現存最早的的一本較為完整的命理學著作,這是命理學史上稱之為李虛中模式,其李虛中模式含五柱,其次序是:年柱、胎元、月柱、日柱、時柱,提出以年為主含有三元,以年干為天元、年支為地元、年干支納音為人元,三元作用其他四柱的推理模式,其中把胎元排在月柱之前,首次提出「 胎元 」的重要性,勾勒出了命理學一個基本框架。篇中有曰:「 四柱者,胎、月、日、時 」。把胎元列入命局中,但是,胎元是指受孕的月份,而有些人不足月出生,有些人過月出生,胎元的月份不好推算,按十個月推算就不一定準確了,另外有人又把「 命宮 」列入命局,作為補充,有的則完全不用胎元和命宮,至此形成了四柱,這是四柱預測體系的正式確立。強調胎元對於論命的重要性,是受王充的影響,他說「 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已得吉凶矣 」,晉代煉丹家葛洪也持同樣的觀點。
這個時期產生的命局基本結構與後來通用的命局結構、推理工具有所不同,引進了納音五行為主要推理工具。納音五行的產生很早,並非命理學而產生,史書記載傳說是黃帝命樂官創作以正五音,後來發展成歷律學,用聲音來測算地球陰陽二氣的升降盈虛消息。西漢京房曾以六十律相生之法,一律生五音,十二律生六十音,配合時令、節氣佔風雨、霜雪、水旱、寒暑等自然現象;五行納音是五行跟五音的匹配,宮、商、角、徵、羽配土、金、木、火、水,就是說六十甲子每一對乾支(四個字)跟它們相匹配的五音所生的五行相一致。推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蘭台妙選》的方法,是通過特殊的納音組合來進行推理,就是以年柱為主,對照其他各柱,尤其是時柱,作為一種特殊的程式,稱之為「 格 」,來評價結構的貴賤,它的推理方法是通過取像的方式,構成一幅幅聚象的畫面,來討論和評價它們的組合關係,同時也涉及了一些神煞內容。另一種是《玉照定真經》的運用五行納音的生剋關係來進行的,是在《李虛中命書》的作用原則的基礎上,以年柱為尊,胎柱、月柱、日柱、時柱依次為卑;分別定位了各柱代表的族親關係,胎元為祖輩,月柱為門戶、父母,日主為兄弟、妻妾,時柱為子孫、奴僕。主要有兩個推理規則:一是上克下為順(以尊制卑,順理成章),下克上為逆(以卑犯上,非理非義)。二是上生下為劣(貧賤),下生上為優(進前程),重視納音的生剋關係。這個階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引入了「 中和原則 」,中和是在原來的前尊後卑序列的格式向分析各干支自身強弱的方式演變,開始注重命局五行干支四時用事,分析命局結構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評判是否處於和諧、均衡的平衡狀態,中和原則是後來論命的主要原則之一。
以李虛中等人為代表的早期命理研究者,以四柱作為研究對象,以年柱作為切人點,嘗試建立分析程序,以納音五行的「 喻象 」剖析四柱之間的關係,這是命理學形成歷程中出現的第一個重大事件,在明代出現的《蘭台妙選》把納音五行推理系統推向了頂峰,但是這一理論體系至晚隨著《淵海子平》體系的形成戛然而止了。
標準模式確立階段
最晚開始於南宋末年,結束於明中期。
以《淵海子平》和《三命通會》成書為標誌,是命理學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它以日元為切入點,對四柱進行整體分析,專註五行生剋及十神關係分析,淘汰了納音為主的方法,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子平模式。
《淵海子平》體系的形成也是命理學歷史中出現的第二個重大事件。徐子平論命模式,是將八字或四柱看作一個整體結構,不是以年柱為主,而是以日干為主、以年為本、月為提綱、時為輔佐。分析的切入點,從年柱移到了日干上,同時把日干稱作「 命主 」,作為整個八字結構的核心。分析手段「 專主五行,不主納音 」,採用喻象分析,而且更進一步發展為抽象的「 關係分析 」。提出了六個重大理論和要點。因歷史資料的缺失,我們目前無法確認這個階段開始的準確時間,只能認為它最遲不晚於《淵海子平》的成書時間,即不晚於南宋末年。
子平模式的創立者,徐居易,又名子平,具體生年事蹟不可考。五代時官居華陰令,後棄官學道,與道教一代宗師陳摶老祖隱居於華山。
子平法提出的第一個要點是:日主的強弱問題。把八字命局中的五行元素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與日元同類的五行或生助的五行;一類是克日元的、日元克的、洩日元的的五行;比較雙方的力量,可以得到一個日元強弱狀態大致的評估。在這裡,日元的強弱與出生的月令(月支)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按照五行四時用事和其他干支的生剋關係判斷其日元的強弱並加以扶抑,是為了命局五行保持五行相對平衡,也就是中和。日元強則克、洩、耗之,弱者生、助。有強弱就會過旺或不及,為了求得命局的「 中和 」,就得有幫扶或克制。把能幫助到命局趨向平衡的五行稱之為「 抑扶用神 」,引伸出了沿用至今的命理學術語「 五行抑扶用神 」,進而有了「 用神不可損傷 」之說。
日元除了自身的強弱還有一個是環境要素對自身的適宜問題,也就是命局在環境氣候的寒暖、燥濕方面希望達到某種平衡的需求。如命局甲木生於大雪節氣後的隆冬時節,滴水成冰需要丙火溫暖,則丙火就成了命局重要的用神了,因為它能起到氣候上的溫暖功能,稱之為調候用神,構成了論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第二個要點是提出「 十神 」概念,就是在喻象關係層面分析的基礎上,把五行生剋的五種關係區分了陰陽,就變成了十種關係,十神就是這十種關係的代名詞,即生我者「 印、梟 」,我生者「 食神、傷官 」,克我者「 正官、偏官 」,我克者「 正財、偏財 」,同我者「 比肩、劫財 」。將日元與各天干的陰陽五行生剋關係再一次符號化。對十神的特性、功能做了詳細的論述。由此而確定了命理學有乾支喻象和十神符號兩種不同層面的分析手段,從各個方面探索如何對個人的命運作出系統的描寫。
第三個要點是提出命是根本,運是環境;命是內因,運是條件的觀點。認為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是先天命局與後天行運相互作用的結果。命是相對穩定的狀態,對於命的分析是靜態分析,運是隨著時間變化的,從大運和流年兩個層級再做動態分析。因此確立了大運的推導規則,即:陽男陰女順行,陰男陽女逆行及起運時間的推算。同時也提出大運重地支,流年重天干的觀點。確定了年上起月法,日上起時法大運、小運推算法,做了總結性的詩賦。
第四個要點是開始了對人的性情、疾病、六親、財官網絡的具體的描寫和論述。有了乾支喻象和十神符號兩種分析手段後,便從各個方面探索如何對個人命運的描寫和推斷,簡練的刻畫了十神符號所能反映的人的形神體態和性格狀況。論疾病是以「 取傷重者而斷之 」的原則,就是日主是否遭到克制它的五行的強烈傷害,以此作為主要依據,來尋找可發疾病的部位和症狀。在以前以年柱為祖上,月柱為父母、兄弟,日柱為己,日支為妻,時柱為子息的基礎上,以更為抽象的關係層面上界定了十神對應六親的關係,即:正印為母,偏印為偏母、祖父;正財為妻,偏財為父、妾;正官為女,偏官為子;傷官為孫女、祖母,食神為孫子;比肩、劫財為兄弟姐妹。女命正官為丈夫,偏官為偏夫,傷官為女兒,食神為兒子,正財為婆婆,比肩為公公。分論六親的吉凶體現,做了相應的詩賦即斷語。
開創性的提出財、官作為了論命的主要課題。有曰「 日干為主,專論財官。蓋官乃為扶身之本,財為養命之原 」。日干克者為財,財是滋生和扶持官的,官又是克日干的,專論財官也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官本位觀念的直接反映。定義了「 官 」的雙重性:官既是「 管 」,為官者可以管人,同時自己也被管,按照陰陽的不同,又把正官和七殺分成了「 君子 」和「 小人 」,傷官為凶神等十神的定義,對十神符號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喻象。
第五個要點是在《五行大義》的基礎上,對於天干地支的生剋關係,刑衝合害的法則做了詳細的命理學定義,比如乾支陰陽屬性、干支方位論、地支藏遁、五行墓庫說。做了總結性的詩賦。
第六個重點是嘗試了對於命局結構的歸類,即「 格局 」。作為一種具有公開意義的特定的結構組合格式,開始正式進入了命理學的研究領域,第一次將格局分為「 內、外十八格 」,並做了具體的說明:一、不可以以年取格,劃清了與李虛中模式的界限。二、以十神為取格的內容,由十神而建立了格局系統。三、取格的標準——先看提綱為重。即:以月令為樞紐,「 勿於旁求年日時為格「 。四、格局決定後,論用以「 用相生 」為基本法則。即:「 逢官看財,逢財看殺,逢殺看印,逢印看官 」。
徐子平開創的八字命理學分析模式,逐漸的成為命理研究的主流。其後至明朝中期,作為當時命理學總彙的《三命通會》,雖然對各種命理流派採取了兼收並蓄的辦法,但主要是肯定了子平模式,其主流地位已不可動搖了。八字命理學的探究基本都是沿這個子平模式的路子在走,迄今為止尚未出現過任何成熟的、新的分析模式。 《淵海子平》是標誌子平模式初步完成的一個里程碑。此書是南宋末年徐升(又名徐大升)匯集當時子平派兩部主要著作《淵海》、《淵源》而成,閱讀時使人偶有「 讀者文摘 」之感。
明中葉,由福建布政司萬民英(嘉靖進士)所著之《三命通會》總結和擷取了之前所有命理學著作和推理方法的精華,摒棄了一些繁瑣無稽的說法,使八字推命的體系更加完備,繼承了之前的部分推斷理論,還是以財官格局論命法為主,是空前絕後的八字命理學的集大成之作。
在本階段取得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形成了子平模式分析的框架,以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生剋法則為理論基礎,以日干為中心,對八字結構內部要素進行全面的剖析,接著進一步引進對於結構及流年的干支結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分析程序。剖析手段包含三個主要的系統,即:強弱分析、調候分析、格局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命局要素的組合特徵,各要素的所喜所忌,在命局結構內部或結構外部尋找滿足各要素需求的「 用神 」,提出了對於命主的個性特徵、健康狀況、家庭出身、婚姻、子女、事業、財產以及人生的重大際遇做全方位的描寫和預測的方法,一個比較完整的既有理論又有比較精細推理手段的成熟八字論命體系形成了。
深化和流派創立階段
命理學隨著歲月的流逝到了約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這個時期在子平標準模式基礎上從不同視角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病藥、形象、格局、調候四大學派,同時亦有很多其它著述出現,發展和豐富了子平模式的理論和方法。下面按時間順序分述之。
1、《命理約言》及病藥派《神峰通考》。
自《三命通會》後,進一步確定了命理學以「 日元 」為中心的子平模式。此時,雖然子平模式建立起來了,但《三命通會》這篇命理學巨著,內容多而不精,博而不能約,與教科書式綱要性著作有較大的差距,擺在命理學研究者面前的任務要做存菁去蕪的清理和總結。自覺挑起這幅重擔,並作出重要貢獻的兩個人,一個是明代的張楠,字神峰,出身於耕讀之家,幼年立有「 青雲之志 」可運途多有蹇滯,功名未就,後潛心於命理研究40餘年,寫成了命理專著《神峰通考闢謬命理正宗》,後簡稱《神峰通考》。另一個是明末清初的陳素庵,名之遴,字彥升,晚號素庵老人,浙江海寧人,殿試榜眼,清初官至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居內閣三公之位。家藏甚富,後世許多術數類秘本都出於其家。著有《命理約言》以及為命理經典《滴天髓》作註釋的《滴天髓輯要》。
張楠認為當時的命理學研究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已有的命理著作,包括《淵海子平》,雖然「 理出於正 」但是「 無確然一定示人之見 」。二是市面上執業的算命先生水平太差,大多是招搖撞騙,沒有幾個能真正懂命理的道理。所以花了40年功夫潛心研究,著《神峰通考》目的很明確,恢復「 正理 」,「 闢諸謬說 」,做理論上的去謬歸正的清理。首先是把納音論命、神煞論命、呂才《合婚書》論婚姻、以及包括日貴格、日德格、魁罡格、六壬趨艮格、六甲趨艮、勾陳得位等等在內的外格,統統歸結於謬說,大加鞭撻。在闢謬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論命主張,其中最主要的是「 病藥說 」。
所謂「 病 」就是八字命局有所害之字,所謂「 藥 」就是「 得一字以去之 」。比如命局日干為水而四柱純土,就是厚土為病,以木為藥以去其病,也就是以食傷去製旺殺這個病。總結出命局可能的病分為四類:雕、枯、旺、弱。並指出四種治病的藥:損、益、生、長。比如命局中有官殺不見食傷、有財星不見比劫、有印綬不見財星、有食傷不見印綬,此時均為病需治,所謂「 八字貴有雕也 」。枯是指財官在命局中要有根,但須呈「 枯 」狀,一旦進入官旺財旺之歲運,就如久旱的枯苗逢甘露一樣,生機勃發。
命局官殺太旺為「 病 」宜行傷官運制其官星為「 藥 」,若日元太旺者,宜行官殺運,有「 八字貴有旺之病 」。日元或財官弱為「 病 」但有根可致其旺為「 藥 」(指藏幹的根),故有「 八字貴有弱之病也 」。 「 損 」者,損其有餘也,「 益 」者,益其不及也。也就是說命局中出現過旺或過弱的病來說,治理的方法就是「 損 」或「 益 」。 「 生 」和「 長 」是指根據十天干生旺死絕十二運的陽順陰逆推算的。病藥說主要強調了八字結構內部的不平衡性,在動態中求得新的平衡,達到新的中和。除了病藥學說還有動靜學說和蓋頭學說,動靜學說是討論了八字中天干地支的不同性質,天干透於天上屬陽主動,地支藏於地下屬陰主靜。蓋頭學說是指把天干的四個字比做頭,四個地支比做肚腹四肢,說一生富貴貧賤只從頭面上見得。病藥說作為命理方向的一個有效工具,極大的豐富了命理學的寶庫。
陳素庵的《命理約言》是自宋代以來,對八字命理學理論的又一次全面清理。 《命理約言》成書之後,市面流通很少。直到民國時代的1933年,有命理學大家韋千里根據浙江紹興蔣清渠提供的宣仲策家藏抄本選輯而成,名《精選命理約言》刊行與世。 《命理約言》稱得上是子平模式全面的標準化的精讀本或教科書。對當時命理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了提綱挈領的總結。一是簡潔而明確的提出「 看命大法,不過生剋扶抑而已 」。二是「 看格局法 」,把格局分成正格和變格兩類,正格即、官、殺、印、財、食神、傷官格;變格有從格、即從官、從財、從傷、從殺、從食格。化格即從五行格;一行得氣格,即曲直、炎上、從革、潤下、稼穡、兩神成像、暗衝、暗合格。三是「 看命者,看用神而已也 」,把用神歸結為兩個字「 抑扶 」,把用神分為兩類:即日主之用神和六神之用神。批評了病藥說取用神的偏頗之處;四是明確的提出了十神只是表示相互作用的關係的名稱,並不是善神和凶神的代名詞,官不一定是「 官爵 」,財不一定是「 資財 」。五是對於格局做了十分精要的評說,進而提出了看富貴、貧賤、吉凶、壽夭的方法。還對八字結構要素、常見的神煞等問題做了簡明扼要的評說。同時也批評了張楠提出的「 有病方為貴 」和「 無病而無藥,不貴之人 」的偏頗觀念。堅定的維護「 日主最貴中和 」的論命原則。在今天也可稱得上是少有的進階教科書。
在明末以後,命理學出現了向深度研究的多個流派,《神峰通考》外另有三大流派的代表著作《子平真詮》、《滴天髓》和《窮通寶鑑》著作。
2、格局派代表作《子平真詮》
《子平真詮》的作者沈孝瞻,浙江陰山人,乾隆四年進士;時人評價沈孝瞻,「 天資穎悟,學業淵邃,其於造化精微,固神而明之,變化從心者矣 」。 《子平真詮》是沈氏所寫的心得手稿,當時沒有屬書名,僅在官宦之間抄錄傳閱,後以《子平真詮》為書名,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刻板出書。今坊間流傳的版本則是由趙舒翹、李星科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出版的。
書中簡要的刻畫了宇宙的生成過程,秉承了自東漢王充以來的「 氣一元論 」的傳統,著重於八字結構內部環境的研究——格局。書中指出「 用神 」一詞有含義上的分歧,沈曰:「 八字用神,專求月令 」。常規的用神概念是「 用神者,八字所用之神也 」,有學者將子平理論裡的用神稱之為「 格神 」,它是指八字結構內的主導力量,這個力量要到月令中找,所以有「 八字用神,專求月令 」之說,月令是取格的提綱(樞紐)。就是將月令中的主導力取出來,對照它跟日主的關係,就知道它的名稱,進而用以命名格局,也就確定了八字的格局。提出了格局成敗的條件,又將格神分為兩類——「 善 」和「 不善 」,善者是財、官、印、食,不善者是殺、傷、劫、刃。對於善神「 順用之 」不善者「 逆用之 」,這與《淵海子平》裡的善神和凶神是一脈相承的。
又提出了和格神相配合的「 相神 」,可稱之為「 助格神 」。格神和相神處於「 互用而兩相得 」的狀況就是成功的格局,即:吉格,為純。反之格局中的格神受到傷害,屬於「 互用而兩不相謀 」的狀態就成了兇格,為雜,是失敗的格局。還進一步的討論了格局的變化:原先有成功條件的格局可以轉變為敗局,而原先的敗局可以轉變為成功的格局,原因在於「 成中有敗,必是帶忌;敗中有成,全憑救應 」。提出了格局高低之說,對於成功的格局還存在「 高低 」之分。評價格局高低的兩個標準就是「 有情、無情 」「 有力、無力 」。 「 有情 」者就是配合得宜,要求結構內部要素之間保持相互和諧的狀態,如果出現忌神,結構本身能有要素去救援,不使它們產生危害作用,反之就為「 無情 」。 「 有力 」是指格神、相神皆有強的根基,包括日元本身也須通根有力,反之為無力。同時也提出了格局的優劣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完全不顧調候的問題。還提出在格局內部分析完成之後,再參合日主的強弱情況,選取全局用神,並有此推斷出大運的喜忌來。從前面的學術專著的核心內容就可以理清楚命理學發展的脈絡:首先是十神的建立,標誌了命理學關係分析層面的出現,這時主要是以財官為重心,《淵海子平》是主旨,到了《三命通會》則形成了完整的八格系統,此時放棄了一見財官就以吉論的教條,到了《子平真詮》則更深入到格局內部的條理分析,用一套更為精細的程序和規則來辨認格局的吉凶成敗。 《子平真詮》無疑是代表了格局理論探索的高峰。
3、形象派命理學著作《滴天髓》
《滴天髓》初見於明史,《明史·藝文志》錄有劉基《三命奇談滴天髓》一卷。清順治十五年,始有陳素庵點定的《滴天髓輯要》,康熙時有黃虞稷千頃堂刻本《命理須知滴天髓》,題京圖撰,劉基注。雖見聞與世,但行文大多是精練的詩賦句子,義理隱晦,實不易領悟,直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前後,由任鐵樵作了十分詳盡的註解,「 方能共曉其義 」,才得以真正的流傳。任鐵樵生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身官宦人家,三十多歲,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而傾家蕩產,於是潛心命學,為生計以推命為業。對於《滴天髓》的作者至今存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是劉基,是有意放京圖為作者,自己為註解,也有人認為是假借劉基的大名。無論作者是誰,其內容都備受命理學家們的推崇,在命理學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意義,被稱之為「 經典中的經典 」。
《滴天髓》的核心內容——形象論。是從形象來討論八字總體結構的喻象特徵,就總體形象分成以下五行大類:1、獨象:是指一個八字結構基本上是一個五行(包括日元)所組成的,如曲直格等等。 2、偶像(兩氣成像):是指八字結構有兩種五行所組成,即兩氣合而成像,如相生的木火成像、相剋的木土成像等等。 3、從象:受制八字結構中全局氣勢偏旺一方,而日元逆其旺氣,且無生助,不得不捨身向從,棄命相從,由此構成從強格(與本體系的從強的定義有區別),如從殺格、從財格等等。 4、化象:指化氣格,如甲己化土格、乙庚化金格等等。 5、全象:是指八字結構具備了三行、四行或五行。整體從喻象角度強調要從全局要素比較中選取命局的喜忌。不僅歸類了形像還提出了多角度的評判原則:「 清濁 」,命最難辯者「 清濁 」兩字也(編者:就是順應相生的命局為清,用神交戰的為濁) 。 「 真假 」,真者,得時秉令之神也,假者失時退氣之神也(編者:用神旺或逢生為真用神,弱或受制的為假用神)。 「 源流 」:何處起源流,流向何方住?機括此中求,知來亦知去。就是說要看命局其中的五行是由哪一個氣(五行)出發,即源,流向哪一個氣(五行)就止住了?弄清了氣運的來去,方能解讀其所表示的以前以後的命運軌跡。 「 通關 」有兩種情況:如官殺旺日元弱,用印以通關;日元強而財星輕用以食傷通關,即使原局無通關之神,運程遇之,方能歲其志。還有一種是命局用神之間,氣勢對峙,須通關用神調和之,如官傷並立,須財通關,財印交錯,須官通關等等。 「 寒暖 」是指寒暖、燥濕,即是調候問題。就是如果命局因木火以及燥土過盛而引起暖燥過度,則最好有雨露——癸水——來滋潤、如果命局因金水以及濕土引起寒濕過度,則最好能有太陽——丙火——來溫暖。 (編者:寒暖是溫度,是陽光對地球的照射,符合「 天道 」,燥濕是濕度,地域和季節上的燥濕狀態的差異,是跟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聯繫在一起,符合「 地道 」 )調候是評判一個命局結構優劣的重要視角。
《滴天髓》強調旺衰的真機,「 識中和之正理 」,這不僅僅是命局要素之間強弱的中和,也不僅僅是調候的中和,還具有流暢、和諧的意義,其中包括命局干支要素和結構要素跟環境之間多方面的和諧關係,要從多視角、全方位地分析方能領悟其五行之妙,《滴天髓》是把命理分析提高到了哲學的境界,這正是《滴天髓》在立意上高於絕大多數命理著作的地方。
4、《命學玄通》及調候派《窮通寶鑑》
以調候為主旨的命理學著作《窮通寶鑑》,原名《欄江網》,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從書中列舉明朝名人宰輔的命例分析來看,可以判斷為明代末年成書,當時僅為「 私人密錄式的抄本 」,在江湖上流傳。到清初康熙年間,傳至欽天監,易名為《造化元鑰》。光緒時楚人余春台重新編輯,刊行於世,改名為《窮通寶鑑》。
其內容主要是十天干喜用提要,「 以十天干配十二個月,察其生、旺、休、囚、死,以定去用神之準則 」,對十天干在每個月的旺衰狀態所需要的調候用神做詳細的論述,是以獨立的視角來討論調候,不依附於日元的強弱問題、命局結構的格局問題等等,秉承「 取用貴乎提綱 」的宗旨,以「 調候為急 」,強調調候的重要性。另外完全採取天干的形式,而不取地支,強調天干在推演上的重要作用。在「 調候為急 」的觀點中,著重論述了癸水和丙火,基本上是夏天離不開癸水,冬天離不開丙火,創立了十天干調候作用關係和調候要素。還有一些獨有的發明,比如:己土污金、己土混壬、枯草引燈、用丙曬乙、雪夜燈光格等等的經驗之論。
另一部命理著作《命學玄通》,最初是來自民間的江湖派術士,清朝乾隆年間,有錢塘「 讀易老人 」(生平不可考)編輯的《命學玄通》流傳,後由虞泳源發現,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經李瑞芝校刊,有福讀書堂刻板刊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日主天干五行「 定富貴貧賤壽夭困亨圖 」,共有五圖,以八卦的八邊形繪製,把天干分成五組,如甲乙木在命局中遇其他五行作用的富貴貧賤壽夭困亨的結果。二是關於六親的判斷,從十二時辰再細推,先把一個時辰分為八刻,一刻分為十五分,然後以「 刻 」來定父母、兄弟,以「 分 」來定妻、子。揭示出生時間跟六親之間的對應關係。
明末至清末相繼出現了很多了流派,其中典型的就是上述四大學派;即張楠《神峰通考》——病藥派、任鐵樵評註《滴天髓》——形象派、沈孝瞻《子平真詮》——格局派、《窮通寶鑑》——調候派。
總結和轉型階段
命理學發展的第五階段是民國初年至今。此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西方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嚴重衝擊了傳統命理學,科技的進步也使命理學得到了與以往形式不同的發展。命理學於此一時期也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並探索了與時代背景變換相適應的新思路、新方法。
1、典籍整理與評註
近現代命理學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整理和詮釋古籍經典方面。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家思想受到空前的抨擊,著名學者梁啟超就認為「 陰陽五行思想 」是中國兩千年來迷信思想的大本營,做為俗文化中陰陽五行的嫡傳者——命理學卻沒有完全被窒息,有倖免遭厄運。就在這個階段,明清兩代的命理學典籍被一一收集整理出來,經過精心校勘,細心註釋,先後得以問世,這項艱難工作的代表人物就是近代命理學大師——袁樹珊、徐樂吾、韋千里。
徐樂吾先生(1886–1948),江蘇東海人,早年從政,後潛心於命理研究,先後完成了《窮通寶鑑評註》、《子平真詮評註》、《滴天髓徵義》、《滴天的補注》、《造化元鑰評註》、《命理導探·雜格一覽》等一系列命理典籍的整理和註釋,並且著有《子平粹言》《命理一得》、《子罕言(古今名造閑評)》、《子平一得》等命理論著。
對於命理典籍,作為整理者和評註者,徐樂吾曾有過一段十分精煉的批評:
命理之書,以《三命通會》收羅最為廣博,惜體例不精,文字蕪雜,非初學所能讀,僅可供參考之用,實為一類書也。 《欄江網》(即《窮通寶鑑》)義理最精,而詞不達意,出於江湖人手筆,其十幹十二月用法,似乎繁複,理實一貫,提綱挈領,全在五行總論。硬記無益,非熟習之不能領會而應用也。 《子平真詮》與《命理約言》出於文人手筆,文義暢達,惜失之太淺,不夠應用。初學讀之,最為善本。 《滴天髓》文詞優美,義理亦精深,略於普通,而注重變局,非初學所能領會。且其文字,故意藏頭露尾,亦為識者所不取。 《子平四言集腋》作者頗思將紛如亂絲之命理,為有秩序之整理.顧未脫窠臼,文字也太簡略。 《星平大成》,詳於星而略於平,名不符實。其擇錄《滴天髓》各條,實為任鐵樵《徵義》之藍本,非無一閱之價值者也。
此外如《里平會海》、《子平淵海》之出於書賈之手,《神峰通考》之淺陋蕪雜。等而下之,不足道矣。 (《淵海》為《子平淵源》、《子平淵海》兩書合併而成,失其精華獨到之點.故不足觀矣。)
這時期出版的古籍命理著作,還有袁樹珊校勘、李雨田校補的清代任鐵樵注《滴天髓闡微》、韋千里校刊的清代陳素庵的《精選命理約言》,韋千里、尤達人校訂的明代張楠的《神峰通考命理正宗》等。
到當代,首推台灣的梁湘潤先生(1930-2013),上海人,年少時師從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能海法師,後又深入研究傳統「 五術 」(山、醫、命、卜、相),曾任中華民國宗教弘法協會理事長(台灣)、中華星相易理交流協會理事長。先生研究命理學50餘年,學富五車、著作等身。他不僅著有對古藉作註釋的《李虛中命書》、《淵海子平詩集解》、《子平賦集注》、《五行大義今注》、《滴天髓·子平真詮今注》等。而且有深人探討古典命學方法的《神煞探原》、《沈氏用神例解》、《余氏用神辭淵》、《金不換大運詳解》、《四角方陣刑衝會合透解》等。此外,梁還在《子平母法·大流年判例》、《流年法典》等著作中專門探討了早期命理法則。梁氏的著作,內容豐富,表現作者深厚的命學功底和銳利的見解。但可能其書多系「 講義 」的性質,間或失之於零亂。梁先生擁躉遍布港台,如永盛影業老闆、新義安掌門向華勝不僅為先生新書作序,還影響了當代大批港台影視明星篤信此道。
同時期的鐘義明先生對古籍的註釋和評說,顯得更為嚴謹,同樣體現了對古代命理的深刻理解。鐘義明,1949年生,台灣南投縣人。專業作家、命理學家、書畫家。鐘對中國傳統「 五術 」有著廣泛、深入的研究,知識面開闊,著作豐碩。有關命理典籍的現代評註,他著有《命理用神精華評註》、《命理準繩評註》、《現代破譯滴天髓》等。
此外,這時期對古籍作出評註的,還有孔日昌的《滴天髓新解》、《神峰通考命理新解》,黃忠霖的《用神精華現代註解》,李鐵筆《八字古論今解》 、《滴天髓輯要》、《子平真詮評註》,楊景磐《玉照定真經白話題解》,蘇衛國《玉照定真經評註》等。
2、通論性著作
民國以後,最早出現的屬於命理學通論性的著作,大概要數袁樹珊編著的《命理探原》。原書出版於1916年,1952年作者又重加整理,以《新命理探原》書名,再版於香港。
袁樹珊先生(1881-1952)揚州人,醫卜世家,父兄皆一時俊傑。先生初就學於北京大學和東京帝大,後以卜為業,名盛一時,諸多要人皆曾求測,如:黃金榮、吳佩孚、何應欽、蔣介石等。先生一生著述頗豐,醫學著作有《婦科準繩》、《生理衛生》、《診斷匯要》、《行醫良方》、《圖翼治法》、《針灸治療方法》、《中醫序跋擷英》 、《本草萬方擷英》和《十二經動脈表》。命理著作有《命理探源》、《六壬探源》、《選吉探源》、《歷代卜人傳》、《中西相人探源》以及《命譜》、《標準萬年曆》等。
此外還有,徐樂吾的《子平粹言》、吳俊民《命理新論》、陳品宏《命理奧義》、梁湘潤《子平基礎概要》、盧清和《邏輯八字命理學》、鐘義民《現代命理實用集》、陳柏諭《實用命理學》、李鐵筆《四柱八字命運學》、陸致極《八字和中國智慧》。
大陸80年代末,也出版了洪丕謨、姜玉珍著的《中國古代算命術》。
3、創新理論
冬至更換年柱
上世紀60年代初,命理學界出現了一種疑古的思潮。這曲折地表現了命理學跨進新時代後的困惑。自宋代《淵海子平》以來,傳統命理學雖然在理論方面有了重大的發展,但就八字的子平模式框架而言,基本上沒有發生過任何大的變動。然而,在上文提到的《命理新論》一書中,吳俊民先生提出了「 千古命理的一個突破 」——八字年柱必須自冬至點開始更換。對此,吳懷雲先生《命理點睛》一書不僅稱吳俊民的冬至更換年柱說為「 新觀念 」,而且進一步為其說論證。而黃忠霖先生則持完全相反的意見,於《冬至不可更換年柱》一文中做了闡述。
大運順逆的探討
繼冬至更換年柱說之後,又有「 大運一律順排 」說,這是陳心讓在《命理真跡》一書中提出來的。台灣李居璋,對大運一律順排說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古法大運排列法是基於陰陽有別,男女有異,而有陰陽順逆的不同。若大運一律順排。顯然是「 陰陽不分 」、「 男女不分 」了。依李先生的意見,陰陽還是要判分的,因為命學是陰陽和五行的結合。
標準時間之爭
不同地域、不同的人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人們,究竟如何排八字?是根據習慣的中原時間?還是根據出生者的當地時間?八字推命以出生時間為出發點,時間不准,怎麼論其他。吳俊民的《命理新論》認為:「 定時應以出生地點的真正太陽時為準,理由是顯然的。一年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沿橢圓軌跡繞太陽公轉一周而劃分出來的。一日晝夜則是地球自轉的結果。目前使用的標準時間實際上是’區域時間 」(即「 平均太陽時”)而非各地點時間。而且,各個國家和不同地區使用的具體時間,還可以由政府作某種特殊的規定,比如夏令時間。因此,嚴格意義上,對八字的推算,應以當地的地點時間(可根據所在地點的子午錢經度推算)為準,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才真正反映了地球跟太陽之間的關係。不過,因為八字算命是以具有兩個小時時段的「 時辰 」為單位的,因此稍有誤差,若處於此時段的中間部分,影響不大。但對於時段的邊緣部分,就也不能等閒置之了。八字推算不准,很大部分是推算的出生時間有誤。 《命理新論》的說法,基本上是目前命理學界的「 共識 」和操作原則。但邵偉華《四柱預側學》不這樣認為,其書指出:「 凡國外朋友預測。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出生時間,均須換算成我國的北京時間後,再進行四柱預測,否則不准。這是強調推算必須以中原時間為準。事實上,這是事關八字命理學能否走向世界的重大問題(包括北半球和南半球四季不同的氣候狀況),可惜至今並沒有大量的實驗和統計的資料來支持任何一種取時的說法,當然就更談不上其他方面準與不准的問題了。
4、量化嘗試
上世紀70年代,台灣年輕的命理學家陳品宏提出「 實律數 」說,嘗試對八字結構作出全面的數量描寫,《預言命律正解》是其闡述實律數說的代表著作。所謂實律數是指具體八字內部要素的「 力量 」的強弱標記,實律數是從「 律數 」中推算出來的。什麼是「 律數 」?律數就是原始的五行力量的強弱標記,原始的五行在進入具體的八字結構後,要經過一系列的推算過程,才能求得實律數,並依此實數律數,作為命造其體強弱判斷和選取用神的依據。 《命理特訣》說:「 故實律數算出,即知命造強弱,正格、變格、喜用神、閒神、忌神、凶神、富貴貧夭、吉凶禍福、妻財子祿、運程事業、健康、性情、人生優點、缺點、消長進退,其中奧妙,皆盡其訣,妙哉!妙哉! 」。
陳品宏的實律數方法,可能因為對乾支的處理要訣較為複雜,似乎並沒有引起命理學界太多的重視。 80年代初,何建忠在《八字心理推命學》中提出了相對較為簡單的計算推演方法。他認為,他「 所發明的簡便分析日於強弱之方法,準確率九成五以上,有了日干強弱的數據,就可以取「 大用神 」了。原則是:
1、日干若強,則大用神應為克、挫、洩日干之干支。
2、日干若弱,則大用神應為生,助日干之干支。
3、如果日干的旺度比衡量度的標準值不大過0.5或不小過0.5,可以不急著找大用神。繼何建忠之後,吳懷雲在《命理點睛》中又提出一套「 計算五行力量強弱的公式,作者沒有說明「 公式求得之來龍去脈 」,只是「 直截了當的將次數組公式及其計算方法列出 」 。
無論是陳品宏的實律數,何建忠的日干強弱計算和陰陽氣含計算,還是吳懷雲的計算五行力量強弱的公式,都表現了現代學者希求命理學向現代化和科學化靠攏的真誠願望和努力嘗試,無可非議,這些方法對於判斷一個八字命造的日主強弱、陰陽平衡、以及由此尋找用神,都是有幫助的,都有參考的價值。
然而,這些方法的「 科學性’究竟有多少?它們的「 精確度 」究竟是多少?曾經有人做過驗證,同一個命造,使用不同的計量方法,差異竟非常之大準對誰錯?是不能輕易可下結論的。再看實律數說的秤權法則,何建忠對乾支「 當令 」的數值處理,以及吳懷雲對五行「 相、休、囚、死 」的處理,三者都注意到了月令的「 加權 」問題,可是處理的方法又各不相同,得到的結果自然相異。誰是誰非?也很難下結論。可見,命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要創新,其道路並不平坦。
5、大陸命理學發展
49年後,命理學的發展主要在港台地區,直至80年代後期《易經》熱的出現,才帶來了八字命理學在中國大陸的複蘇。 90年代初出版了邵偉華的《四柱預測學》以及陳園的《四柱預測學釋疑》。邵偉華在《四柱預測學》中把八字命理納入了《周易》系統,認為「 四柱預測學是在《周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信息預測科學上的一個分支 」。 《四柱預測學》一書的特點是「 突出應用,改變了古代重格局、重理論和結論式的預測方法。而根據四柱儲存的有關信息,把人們想知道的有關命運方面的信息列了十一個專題,在每個專題中都首先列出吉凶兩方面的信息標準斷詞,然後一事一測,一事一斷,有理論,有實踐,有事例,有方法,有結論,有依據。
大陸此後的重要著作還有郭耀宗的《四柱命理預測學》、李洪成《具體斷四枝講義》、李涵辰《八字預測真踪》、曲煒《四柱詳真》等。重要命理實踐者還有王慶、李順祥、席學易等。其中自李涵辰先生起,部分命師不再使用地支藏幹,也算是一大變革,本教程也是依此而行。
大陸諸多命師經歷文革斷代,又缺乏交流,以至於雖名滿天下「 大師 」,但其中個別難免對命理學有斷章取義、夜郎自大之嫌,當然大部分命師治學還是嚴謹的。
至此,命理學發展歷程已基本介紹完畢,那麼當下社會應如何對待它呢?胡孚琛先生曾說:
蓋丹道與術數,呼應人類求長生和趨吉避凶的心理,在社會民眾中有廣泛的市場,易被江湖術士遞相煽惑。斂財騙人,既無法禁斷,不如提升到學術的殿堂加以研究。讀者須明白,治術數學亦非容易,術數家所需要的是一種與常人的「 理性思維 」更高一個層次的「 靈性思維 」,江湖術士百偽一真,少有能激發出靈性者,其志在斂財輩更等而下之,不可輕信。然術數學既為中華民族之傳統文化,亦需珍惜。保護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也就保護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這是個很好的觀點。
來源 異鄉客Outsiders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