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42天皇帝的時間里,李自成都在幹什麼?

李自成

作者:張嶔

李自成為什麼只當了42天的皇帝?這42天裡,他都在幹什麼?

雖然「大順皇帝」李自成登基稱帝,是在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的西安,但他真正「君臨天下」,卻還是在是年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到四月三十日敗退離京的42天。這42天,亦是「大順王朝」乃至整個明末農民戰爭的轉折點。滅掉明朝後「龍椅還沒坐熱」的李自成,竟在四十多天後一路脆敗,曾「擁兵百萬」的大順政權,也是一年多後就迅速覆滅,辛苦打下的江山,全給清王朝做了嫁衣。

如此「脆敗」的全過程,也叫「大順皇帝李自成」,變成了後世知名的反面教材,甚至在一些「管理學課程」裡還常被拿來說事兒。放在野史裡,那更是被花樣編排,諸如「李自成進北京後迅速腐化」「農民軍驕奢淫逸」的「劇情」,也在各類野史小說戲曲裡大書特書。特別是在金庸小說《鹿鼎記》裡,「迅速腐化」的李自成,還導致男主角韋小寶「多了兩個老丈人」,相關叫人唏噓不已的橋段,也捧紅了「金庸劇」的一撥撥男星女星。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打進北京後的李自成,真的突然變得如此不堪?如果沒有,為什麼他的人生會「反轉」得這麼快?這事兒,就得先看看他「占領北京的42天」裡,到底都幹了啥?

比如野史裡,那李自成「迅速腐化墮落」的形象來,諸如《甲申傳信錄》《再生紀略》《明季北略》《國榷》等史料,卻還原了一個更真實的李自成。哪怕已經坐上龍椅,是年四月初的李自成接見京城鄉老「問民間疾苦」時,依然是戴大絨帽穿天藍箭衣的樸實著裝,傳說中「迅速腐化」的大順農民軍呢?進北京後也是紀律嚴明,「但不抄掠」。個別違反軍紀的農民軍士兵,更是「以手足釘於前門左柵欄上」。

而且千萬別以為,這些現象只是入城初期的李自成「裝樣子」。哪怕因為家人之死,恨李自成到咬牙切齒的明末官員楊士聰,也承認農民軍在山海關兵敗前紀律嚴明,甚至「都人嫁女於賊營者甚多,甚以為榮。」而幾百年後的清代史料,也給李自成的「治理能力」正了名:這42天裡,農民軍治下的周邊縣城「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邑甚安之」。北京周圍也是「布帆安穩」。比起崇禎上吊以前,那真是少有的太平時光。

也同樣是在這42天裡,李自成的大事更辦了不少:廢掉了明朝早已腐化的廠衛制度,將宮廷的「太監名額」壓縮到千人規模。迅速派部隊官員接管各地州縣,推行「三年免糧」政策,將北方各地逃亡地主的荒地分給農民。以至於「所遣守土之吏,無敢暴民」。

綜合說來,雖然打進北京的李自成,也有過「追贓助餉」「追贓七千萬兩白銀」等過激行為。但作為一名「新朝」的統治者,他這42天的表現,不但不能說「腐化墮落」,甚至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可以打高分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42天的表現,可以打個高分。那為何接下來的李自成,會命運陡然下墜,落得迅速敗光基業呢?實事求是說,雖然李自成的這42天,做了很多「正事」,但最當務之急的兩個正事,他並沒有做。第一件正事,按照現代的話說,就是「理順內部關係」。

李自成攻打北京時,號稱有百萬大軍,攻克北京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兵不血刃。但這「給力」一幕,與其說是因為農民軍夠強,不如說是因為明朝太弱。多年的兩線作戰,已經耗盡了明朝的元氣。特別是李自成從西安東征北京的一路上,除了「寧武關之戰」等少數戰役外,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可就是「寧武關之戰」這些戰役,也打出了李自成的毛病——面對明軍周遇吉部的頑強阻擊,絕對優勢兵力的李自成幾乎寸步難行,最後還是艱難慘勝。

而這也恰恰說明,雖然打下了北京,但李自成的大順軍,此時已然難稱勁旅。事實是,李自成的農民軍,距離「正規軍」的標準都差不少。面對明軍「天雄軍」「秦軍」等勁旅,一直都是勝少負多。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戰鬥力差距外,更因大順軍的組織形式:幾乎都是各路農民軍將領,「合夥」組成的大順軍,既沒有令行禁止的領導力,更沒有強大的凝聚力。至於戰鬥力?自然也有限得很。

這樣的軍隊,碰上腐化已久的明軍地方部隊,當然有的打。但遇到強得多的遼東軍隊,乃至此時正是巔峰的清軍八旗勁旅,遇上「逆風仗」,當然也沒了勝算。占領北京的42天,本來應該是李自成整訓軍隊,樹立絕對領導權,提升戰鬥力的絕好機會。一如幾百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階段做過的事一樣。可是李自成,並沒有做到。

而這,也就涉及到接下來,李自成另一大敗筆:戰略眼光格局。

李自成的事業,在占領北京後到達了一個巔峰,但下一階段該怎麼走?誰是眼前最大的威脅?身為大順皇帝的李自成,腦筋裡全無概念。就以對待東北吳三桂明軍乃至清王朝的態度說,李自成雖然注意到了吳三桂,但對於關外虎視眈眈,已經把李自成視為「實與流寇角也」的清王朝,卻是全無概念。

在明末農民戰爭的幾年裡,清軍也不停破關南下,劫掠大量人口物資。作為明軍的老對手,要說李自成不知道清軍,顯然是不可能。但是對於清軍的威脅和野心,他顯然是不清楚的。他最初招降吳三桂後,僅派唐通(明朝降將)的八千人去接管山海關,對於擁兵二十萬,即將傾國之力「入關」的清王朝,他根本沒想過。如果「占領北京」時,李自成就能看到這個威脅,著手加強東北乃至北方的防務,大順政權就算要敗,也不至於四十二天時間就敗。

原本戰鬥力就有限,對於山海關乃至東北,又幾乎「無感」,這樣的李自成,又怎能不吃大虧?當吳三桂與清王朝「達成一致」,共同對付李自成時,李自成能調去山海關的兵力,也不過是八萬人。這一仗,不打,勝負就已經註定。

一不能理順整合內部關係,二缺乏正確的格局眼光與戰略判斷。李自成的這兩個毛病,恰恰是多少野史小說忽略掉的,而後果,也比他「私生活腐化墮落」嚴重得多。這兩個教訓,才真正超越了歷史,值得今天各行各業深深思考。

參考資料: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梅毅《縱慾時代:大明王朝的另類歷史》、鑽石古寶典《李自成攻下北京後氣勢正盛,為什麼馬上就失敗?另有隱情?!》、《甲申傳信錄》、《明季北略》、《甲申核真略》

來源:朝文社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